症状:出血量多、色鲜红或紫红,质黏稠,伴心烦口渴、大便干结、小便黄,舌红苔黄,脉滑数。
治法:清热凉血、止血调经。
验方参考:
组成:水牛角(先煎)30g、赤芍 12g、丹皮 10g、紫草 15g、生地榆 20g、茜草 15g、三七粉(冲服)3g、生牡蛎(先煎)30g。
加减:若兼湿热,加黄柏 10g、败酱草 15g;出血甚者,加仙鹤草 30g、血余炭 10g。
组成:生地 15g、丹皮 10g、栀子 10g、黄芩 10g、地骨皮 12g、阿胶(烊化)10g、藕节 15g、炒蒲黄(包煎)10g、益母草 12g、甘草 6g。
功效:清热泻火、固冲止血,适用于血热导致的经血非时而下。
清热固经汤加减(出自《中医妇科学》)
经验方:凉血止血汤(某三甲医院妇科专家方)
2. 气虚不摄型(常见于慢性出血或病程较长者)症状: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,色淡质稀,伴神疲乏力、面色苍白、气短懒言、食欲不振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治法:补气摄血、健脾固冲。
验方参考:
组成:炙黄芪 30g、炒白术 15g、山药 20g、山茱萸 12g、党参 15g、炙甘草 6g、鹿角霜(先煎)15g、海螵蛸 15g、茜草 10g。
加减:若便溏,加炒扁豆 15g、芡实 15g;出血量多,加人参(另煎)6g、炮姜炭 6g。
组成:黄芪 20g、党参 15g、白术 12g、当归 10g、熟地 15g、白芍 12g、升麻 6g、柴胡 6g、炙甘草 6g、龙眼肉 10g、煅龙骨(先煎)30g、煅牡蛎(先煎)30g。
功效:健脾益气、养血止血,适用于脾虚气弱所致的崩漏。
归脾汤合举元煎加减(经典方化裁)
经验方:益气固冲汤(国医大师经验方)
3. 血瘀阻滞型(常见于子宫肌瘤、腺肌病等器质性病变)症状:经血淋漓不尽或突然下血量多,色紫暗、有血块,腹痛拒按,血块排出后腹痛减轻,舌紫暗或有瘀点,脉涩。
治法:活血化瘀、止血调经。
验方参考:
组成:三棱 10g、莪术 10g、丹参 15g、赤芍 12g、桃仁 10g、红花 10g、生蒲黄(包煎)15g、五灵脂 10g、花蕊石(先煎)30g、三七粉(冲服)3g。
加减:若兼气虚,加黄芪 20g、党参 15g;兼肾虚,加菟丝子 15g、枸杞 15g;子宫肌瘤较大,加山慈菇 10g、夏枯草 15g。
组成:生地 15g、赤芍 12g、桃仁 10g、红花 10g、枳壳 10g、丹皮 10g、当归 10g、川芎 6g、三七粉(冲服)3g、益母草 15g。
功效:活血逐瘀、止血止痛,适用于血瘀所致的崩漏或经期延长。
逐瘀止血汤加减(出自《傅青主女科》)
经验方:消癥止血汤(妇科肿瘤专家经验方)
4. 肝肾阴虚型(常见于围绝经期或卵巢功能衰退者)症状: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尽,色鲜红,伴头晕耳鸣、腰膝酸软、潮热盗汗、手足心热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治法:滋补肝肾、养阴止血。
验方参考:
组成:生地 20g、熟地 20g、女贞子 15g、旱莲草 15g、山茱萸 12g、麦冬 12g、五味子 10g、白芍 15g、地骨皮 12g、阿胶(烊化)10g。
加减:若潮热明显,加知母 10g、黄柏 10g;盗汗甚,加煅牡蛎 30g、浮小麦 30g。
组成:熟地 15g、山茱萸 12g、枸杞 15g、山药 20g、菟丝子 15g、鹿角胶(烊化)10g、龟板胶(烊化)10g、女贞子 15g、旱莲草 15g、地榆炭 15g。
功效:滋阴补肾、养血止血,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经血非时妄行。
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(经典方化裁)
经验方:滋阴止血汤(名老中医验方)
5. 脾肾阳虚型(常见于体质虚寒或长期出血伤阳者)症状: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,色淡质稀,伴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、面色晦暗、小便清长,舌淡胖、边有齿痕,脉沉细无力。
治法:温肾健脾、固冲止血。
验方参考:
组成:制附子(先煎)10g、肉桂 6g、补骨脂 15g、菟丝子 15g、鹿角霜(先煎)15g、党参 15g、黄芪 20g、炒白术 15g、炮姜炭 6g、赤石脂(先煎)30g。
加减:若便溏,加肉豆蔻 10g、芡实 15g;水肿,加茯苓 15g、泽泻 10g。
组成:熟地 15g、山茱萸 12g、枸杞 15g、鹿角胶(烊化)10g、肉桂 6g、附子(先煎)6g、党参 15g、白术 12g、黄芪 20g、炮姜 6g、炙甘草 6g。
功效:温肾助阳、健脾止血,适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崩漏。
右归丸合固本止崩汤加减(经典方化裁)
经验方:温阳固冲汤(中医妇科专家经验方)
二、针对不同病因的加减与配伍思路1.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(无排卵 / 排卵性)无排卵性:多属肾虚或脾虚,青春期侧重补肾调经(加紫河车 10g、淫羊藿 15g),更年期侧重健脾益气(加黄芪 30g、党参 20g)。
排卵性:多属肝郁血热或阴虚血热,加柴胡 10g、香附 10g 疏肝,或麦冬 12g、玄参 15g 养阴。
2. 子宫肌瘤 / 子宫内膜息肉核心在于 “消癥散结”,在血瘀基础方中加软坚散结药:
三棱 10g、莪术 10g、浙贝母 10g、生牡蛎 30g、夏枯草 15g。
若息肉反复,加薏苡仁 30g、茯苓 15g 健脾化湿。
3. 子宫腺肌病多兼 “瘀热” 或 “寒凝”,在活血化瘀基础上:
瘀热者加败酱草 15g、红藤 15g、蒲公英 20g;
寒凝者加艾叶 6g、小茴香 6g、吴茱萸 3g。
三、中医外治法与辅助治疗针灸疗法
血热型:针刺关元、三阴交、血海、行间,用泻法。
气虚型:针刺气海、脾俞、足三里、三阴交,加艾灸。
血瘀型:针刺关元、三阴交、血海、地机,用泻法,可配合刺络拔罐。
食疗方
气虚出血:黄芪粥(黄芪 30g、大米 100g,煮粥)、红枣山药粥。
血瘀出血:田七炖乌鸡(田七粉 5g、乌鸡半只,炖服)。
阴虚出血:枸杞甲鱼汤(枸杞 15g、甲鱼 250g,煲汤)。
四、重要提醒辨证是关键:异常子宫出血病因复杂,中医治疗需结合舌象、脉象及全身症状精准辨证,以上方剂需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和配伍。
中西医结合治疗:若出血量多、持续时间长或伴有严重贫血、器质性病变(如较大肌瘤、腺肌病),需及时结合西医检查(如 B 超、激素六项、诊刮等),避免延误病情。
禁忌与调护:治疗期间忌食辛辣、生冷、油腻食物,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,出血期禁止性生活。
如需进一步针对具体证型或病因细化方案,建议提供更详细的症状信息,以便更精准地参考中医辨证思路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